[align=center][img]http://i2.chinaqw.com/lxs/hgdt/200812/10/U169P1T68D141552F1023DT20081210111338.jpg[/img][/align]
[align=center]金暴酿寒冬,海归争回巢。(香港《文汇报》)[/align]
中国侨网消息: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市道不好,公司裁员,不裁员的降薪。投行男每天提着空包勤奋上班,女白领为保职位而索性提前“造人”,生“金融海啸宝宝”。以前安坐办公室的投资顾问现在跑到马路上拉客,新毕业的大学生则遇到改革开放以来最寒冷的冬天。就连海归和外国人,也纷至沓来抢饭碗,女海归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打出征婚牌。但是未来虽不可知,却也并非全无暖色。28岁的海归Lei说:全世界的人都要为金融海啸买单,有钱人多买,没钱人少买,我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年龄已然“奔30”的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女生Carrie,记者注意她MSN上的显示图片,那是一只熊猫呆坐着凝视远处草丛的背影,她说现在彷徨的心情就好像这只孤独的大熊猫,不知道路在何方。
工作难找 留英女孩想征婚
“当前在英国寻找工作中”,Carrie娓娓道来,“本来打算毕业以后在这边找些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最好是涉及中国专案的,积累一定经验了再回国发展。工资大概按英国正常水平20K(2万英镑)一年。不过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发现其实自己相对于本地毕业生没有太大的竞争力,而有拓展中国计划的公司比较少,且都是大公司竞争激烈。由于经济衰退,有的公司把之前的方案都取消了,比如我同学本来已有公司录用,不过毕业的时候突然被通知说取消了。
这正是Carrie面对的残酷就业现实,不久另一位同学也带来了负面信息:“他来英国前在国内某著名媒体做市场总监,回国近半年还处于待业状态。原因是,大公司喜欢的职位进不去,而且很多大公司在裁员;小公司却又自己看不上,何况总的来说待遇比预期的低,甚至低于出国前那份工作。他的经历让我对回国就业的信心更加降低,觉得和国内一般的人相比一张洋证书不能说明什么,经验和资源比较重要。”
“出来读书的人一般家里都比较有钱,所以对婚姻看得比较淡。我想回国,找不到工作就结婚,因此麻烦你帮我在报纸上征个婚,我很认真的,不然不会征婚。”Carrie突然冒出一句。
海啸迫人 干脆征婚
自报家门为“身高166的英伦淑女”的Carrie很腼腆地向本报记者提出,能否帮她“征个婚”?这实在是采访中一段意外“温柔插曲”。其实在今日中国,大学女生毕业前就开始物色婆家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被称作“毕婚女”,但喝了一肚子洋墨水的Carrie,为何也不能免俗?她的条件又是什么?
Carrie说:“欢迎各大才俊联系我呀!我80后,真人比照片胖一点,出生于南京,家在深圳,读Media Economics专业,将来考虑在广州深圳发展一下,哈哈,我是走艺术女青年路线,我在这边都听圣经的!我是很严肃认真的想征婚的哦!”她坦承,和自己一样留英的学生基本都会回国发展,对于女孩子来讲,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不仅帮助找工作,也有利于择偶。虽然远在英伦,面对家里的舆论攻势也不得不举手投降。不是没有想过找个英国人留在那边,但英国年轻人也和国内的情况一样,年轻的都爱玩,喜欢和文化相近的朋友交往,年纪大点的情感稳定,不如回国来找。再说,获得一个英国身份要10年,而英国人都跑到中国来抢饭吃啦。
海啸迫人,远在异邦的Carrie,无疑更感受到它的冷漠阴寒,生成了“不如归去”的想法。
海归多 签证官签到手软
惴惴不安 越来越多的海归们期待回到祖国,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参赞岑建君表示,他最近仅签署海归回国文件就签到手发软,一天8个小时一直签。这是他自从1990年代就驻美以来,都前所未见的海归返乡大潮。而且,这批海归跟金融风暴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了个专属名词称作“金暴海归”。
08年留学生回流超5万
被“金暴海归”师弟师妹们羡慕的师姐Wendy早进了一家外企,但她在“金暴”中的日子也不太乐观,本来某日中午想在公司附近找家好一点的发廊打理刘海,于是MSN向一位同事咨询,同事劝她不要去,因为刚换了新老板,脾性还没摸准,“唉,现在金融危机啊!难啊!以前……哼,说走就走……”Wendy抱怨道。
Wendy告诉记者,现在是“风头火势”,就在刚刚过去的上周,原来的老板突然被刷下去,公司高层毫无征兆地宣布,Wendy所在的整个部门被另一个部门接管了。“现在人员重合得很厉害,我们都担心被裁员啊!”因此,虽然是修剪刘海这样的小事,也变成稍有不慎就会成为丢掉饭碗的导火索。
Wendy需要小心面对的不仅是公司老板的瞬间喜怒,来自美国的大批海归学弟学妹回国圆梦也给她造成了巨大压力。据统计,金融风暴加剧了海归回流数位,中国教育部预期2008年留学海归人员超过5万,比2004年暴增一倍。从1978年中国开放留学以来至2007年,总人数才近32万,而光今年一年,海归人数就超过30年来的六分一强。
有HR在网络上留言说,“在这危机时刻,很多企业都在裁员,也有公司忙着招聘。看来危机也会给很多人带来机会!”
回流早一避海啸锋芒
庆幸早归 Lei在QQ空间里以简练的笔法写了篇《我的十年感言》:
回忆1998年:初恋
回忆1999年:考取MCSE(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
回忆2001年:GRE考了2220
回忆2002年:去了法国
回忆2003年:法国生活
回忆2004年:了解了自己
回忆2005年:回国工作,成为集团最年轻的协理
回忆2007年:加盟XX网络公司
回忆2008年:来了越南,为公司开拓越南市场
Lei告诉我,她的越南晚餐花了6万盾(约合4美金),包括一块扒,一条肠(约2手指粗,一手指长),一只太阳蛋,一点薯条,一个面包,几片番茄,一杯“嘎啡屎儿大”(越南人称呼冰咖啡+奶的口音)。最近比较开心的晚饭是和国内公司来的同事一起吃海鲜大排档,9个人吃了120美金──“只要每天吃的香喷喷,其他又有啥?……反正都是在工作,有钱没钱差不多。”在全球金融海啸席卷,裁员过冬哀鸿遍野的大背景下,Lei的回答令人略感安慰。
毕业于法国雷恩商学院的Lei和Richard Ma承认自己遇到了就业好时光,因为“现在公司在招人(相同岗位)恐怕会更严格”。Lei2005年回国,现在是国内一家著名网站的项目负责人,派驻越南开拓市场,每月领取不菲的人民币工资和美金补贴,已经完成二次置业;而Richard也于同年回国并在北京一家外企找到好工作,做Business Development Manager,“年薪三四十万,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很庆幸我们这里没有受到冲击”,有车有楼,未婚无负,“周末去超市或酒吧或买衣服……对前途很有信心。”
同门兄弟差距大
同门师弟L.R Wen就没有他俩好彩,他给自己每餐的花费定额“2欧罗多一点”,可以想像这位还差半年毕业回国的胖胖的硕士生,在雷恩小城里过着怎样清苦的生活──“衣服不需要买,酒吧不喜欢,只有适应环境……没实力的话即使幸运也不会长久,环境差我们也没办法。”
相比同龄人,Lei和Richard Ma确因为“回来得早”,一避海啸锋芒。
外国“龟”“放低身价来中国”
审时度势 据《德国之声》披露,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德国人选择了到中国工作,金融危机使他们短暂地相信:中国是一片沃土。据统计,比德国人更主流常住中国的是韩国人,除留学生外,韩商及其家属占据了很大比例,此外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数量也逐年攀升。一位涉外公司人事主管告诉记者,你可以用股票“抄底”的心态趁此机会“抄到”素质不错的“外国龟”,他们是如此看好稳定发展的中国的经济形势,许多中国公司人事部门的主管从未有过地高高在上,挑剔地感慨:“鬼子们”的条件真的开得不高。
冲击小 中国成优选
一些学者预测,这次危机过去以后,中国政府对外来求职人口的监管将更紧。因为他们相信,这次金融危机是世界力量重心继续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一来中国的内需市场不断扩大,二来中国的企业将完成转型,三来人民币比任何时候更加坚挺。这些都令单纯的外国求职者们心向往之。“外国人貌似对中国有美好的憧憬,觉得中国由于制度问题不会受那种程度冲击,不像英国金融业在国际的地位。而且英国现在大量的本地人都试图移民到欧洲其他国家。我想中国也是他们心目中不错的选择。”一位华裔英国留学生对外国人如此“放低身价来中国”这样理解。
事实上,中国政府自2004年起开始对长期在华居住的外国人发放“绿卡”,但绿卡的门槛很高,只发给对中国有特殊贡献的人。因此大多数在危机中前往中国寻找“避风港”的外国留学生们,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的祖国。但无疑,中国会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一站。
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