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一百七十集) 罗国正qaz000(2016/11/20 17:22:28) 点击:
56667 回复:
0 IP:
219.* * * 美学心得(第一百七十集)
罗国正
(2016年11月)
2560、有下层生活、工作经验的人,对认识众多的具体事物提供了便利、丰富的条件,对感悟“个别性”的真谛是有帮助的。有了大量真实的、扎实的经验、知识为根基,才比较容易进行实事求是的审美;也有利于现实主义的创作,因为有大量的素材在脑海里;同时,也利于浪漫主义创作里的逻辑推进。对将来向中、高层的、向“特殊性”和“普遍性”进行审美,步伐会更加稳健,这是提升美学境界的重要前提。没有这种生活、工作经验的人应自觉补课,才可以有扎实的审美能力,才容易产生正确的美学理论,很多哲学家由于这方面的经验不足,所以,在美学上漏洞百出。
2561、“真”通常的意思是指真实、真相、真理。真实的东西,有的是美好的,有的是丑恶的,甚至是残酷的、血淋淋的现实。所以,一定不能认为凡是真的,就是美的。被认为是“真理”的东西,也常因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入发展,而产生变动,有的甚至后来被彻底否定了。因此,人们要追求幸福的生活,要想获取更多的美感、幸福感,应首先对大量的事物分辨出美与丑,与美好的事物有缘,远离丑恶的事物。在美好的事物中求真,收获真实感、感悟真理。但也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不少事物表面上是非常美好的的,也给人有很强烈的真实美感,可是人们被表象欺骗了,终尝恶果,得不到善报。例如,外表很美的毒草,有的误事害命的美人等。因此,人们感受和修行的次序应是美、真、善来进行,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实际的应用中,常是美、真、善综合考虑,缺一不可,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所侧重其中一个方面而矣!
2562、在美学领域及具体的审美中,非常强调主体与客体、主体的感觉、审美的对象、普遍公认的标准与特殊的个人感受等问题。因此,人们应清醒地知道这样的逻辑层次:首先,我是自己的,他是他自己的,其它一切,是其它自身独有的,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的,这就是个别性。第二,我和他及其它都是在特定的时空里产生、存在、发展、消亡的,都可以被划入总体里的某一部分的归属,都可以定性为某一种类的,这就是特殊性。第三,我和他及一切,都不可能脱离时空而存在,都是属宇宙内物质运动或物质运动的现象,这就是普遍性。而审美更多地强调其精神现象,特别是人的感情的精神现象、美与丑的感觉,这也是美学、审美所面对的普遍现象。但人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基础在个别性。只有熟知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个别性,才能正确把握特殊性和普遍性。
2563、量子纠缠的速度快过光速很多。这已打破了宇宙最快的速度是光速的神话。我早就说过,认为光速是宇宙最快的速度,是不符合“无限是宇宙的本性”。我深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还会发现超越量子纠缠的速度。我以为,人类能很好地将量子纠缠的成果,运用到人体科学的研究,尤其是对大脑的研究,将会出现很多惊人的成果。这些成果具体反映在人类的审美感觉上,解码审美感觉秘密的成果,必将又迎来美学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
2564、明朝书画家、文学家李日华是万历年的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能书善画,尤工山水、墨竹,并善鉴赏。他认为“学画必在能书,方知用笔”,赞同“人品不高,用笔无法”的观点。他所强调的人品主要表现在“胸中廓然无一物”,这些理念与他的阅历和人生感悟有密切关系,这也符合“字如其人”的传统理念。他在美学思想上肯定绘画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认为,绘画有抒情写意的作用:“写胸中奇”,“聊以自娱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道出了“书画养生,金石延年”的一个关键所在。他主张画作“要不失天成之致”,“得造化真迹”。这美学观点,表达了艺术创作应既反映出主体内在的状况,也表现了客体的外在现实。他主要的审美鉴赏标准是:形、势、韵、性。“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形”指造形要素,如方平圆等;“势”指总的态势、意向、意象、意旨,表现在艺术品中的“转折趋向之态”等;“韵”指“生动之趣,可以神游意会,陡然得之,不可驻思而得也”,(我理解为,也是常说的有“韵味”、“品味”等);“性”指“物自然之天”的境界,是艺术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准。他提出艺术家修养须四个层次:一、“身之所容”;二、“目之所瞩”;三、“意之所游”;四、“情脉不断”(达到审美理想)。
如果将李日华的艺术美学思想,转换为人生美学思想,我认为总的意思大概是两句话:会做人;能成事。现在很多人的失败,或波折不断,原因首先是不会做人,不会做人的人,谁敢跟你成为真心的朋友呢?没有朋友的人,机会能多吗?这是德的问题。能成事,是指才的问题,也包含着会做人的“成因”问题,有“成因”,又有能力做成事情,这样的人到处受欢迎。目前,不少生活在底层的艺术家的生存状况不佳,可否从人生美学的角度来思考一下自己的状况呢?这也许会有利于今后的艺术探索和创作。
2565、袁宏道是明朝有较大影响的著名文学家、公安派的首领,他在万历期间当上进士,曾当过知县、稽勋郎中。他的很多美学观点可圈可点,对当代人也有学习、研究的价值。现我将他的主要观点列出,并略作评述:
一、“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得之自然者深”。他对“趣”这美学命题作出解释:“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姿,虽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他还认为“趣”与“理”相距很远,趣是得到自然的人生快乐。袁宏道对“趣”的见解,与我对美所下的定义:“美就是生趣”有点相近,“趣”是主体直接的感觉,而不应是抽象的理。
二、他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反对任何方式的约束、压抑“性灵”。他肯定《离骚》的艺术创作,反对儒家的传统美学。当然这是袁宏道的一个偏好和审美标准,这并不等于这偏好和标准之外就没有真理。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主张自由的、不受压抑的心性和体现出充满创造力的精神,确是难能可贵。他这些观点已接近人的本质特性,就是:自由与创造。
三、他认为:“文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如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事今日之事,则亦文今日之文”。他反对复古派,主张变古创新,古不可优,后不可劣,各穷其趣。他的意思就是审美要与时俱进,艺术要从境迁,不同时代各领自己的风骚。这里也有一个继承与发展、创新的辩证关系问题值得人们冷静深思。
四、他强调诗作“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唯淡也无不可造;无不可造,是文之真变态也。”我理解他的意思是:有了如泉水般的“淡”作为创作诗的基础,就可以根据特定的情景,可液态、气态、固态;可造成各种形状;可调入各种颜色。若诗达到纯“淡”的境界,已悟通“水德”,通透“性灵”。
五、他认为“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诗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虽然袁宏道这些观点有所偏激,但从反对模仿和提倡创造的角度看,和对于到了很高境界者,已无师可从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还存在着求师与继承作为基础。再想深一层,师物、师森罗万有也属模仿,与师人、师先辈难道就有本质的区别吗?
六、他把“真”作为审美标准。“强调真人真声,任性而发,是可喜而不可废。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必见久,媚久必厌。”(引自《中华美学大词典》741页)其实,“真”里面存在着自然形成的真与美和艺术创造的真与美,临摹实体与描写心境的真与美等等美学问题,还有审美疲劳的问题,现实的真与假和艺术的真与假等等多者的辩证关系问题。
七、他主张“至奇至变”,“一种而异形”,“疾徐舒蹙,奔跃万状”。这就如似水的变化和艺术心理的变化。这就须文化艺术要形式多样,百花齐放。但也应有“以不变应万变”的东西,如水的性质,文心的本质。
八、他认为赏花要“ 有地有时”,插花应“参差不伦,意态天然”。我以为既然赏花要“有地有时”,插花自然也因特定的情景,有的需要对称美,有的需要非对称美,有的则需要自然美,有的则需要人为美。如庆典、会议场所的插花和私人庭院、室内家居的插花,不同类型的人的插花,是有区别的,应有其特定的意旨和内涵。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袁宏道的美学思想已属比较先进的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若然我们今天的美学思想有了新的进步、发展,也是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受到前人很多启发后,再向前努力而得来的。
2566、如果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心理素质、念力、定力、气场的角度来看待练习书法、创作书法作品,书法的作用是很大的。我曾这样说过:练习书法、或创作书法作品的过程,经常是一念起,一念成;念念起,念念成;经久修炼,达到心想事成;日积月累,可至大成。当人们从练习书法开始,常是将书法的范本放在眼前,每一点,每一横……,每一个细节都将其作为标准,一笔一笔地认真临摹,以标准作为念起的根据,以求写出成功的笔划,逐步地整个字体都与范本相似,然后通行、整篇都与范本相似。念起从小至大,临摹的成功率从少至多,人的念力、定力、气场在这个过程中由弱到强,人的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由低向高发展。书法练习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不看范本,因范本已印入心中,由心自生念,念起手成,得心应手。经过对多家多体的熟练训练,有的人则达到了“出入百家,自成一家”的境界,形成独具一格的书写审美标准,当这些人拿起毛笔时,随时可以达到得心应手,念起则成的境界。尤其在出色的狂草创作中,可以说是:念念不断、气场如虹、落笔皆韵味,墨池跃蛇龙。所以,我非常主张学校较完善地设置书法的课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