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谈谈英国学生的考试观(张悦悦)suitel(2013/3/30 21:29:24) 点击:
66751 回复:
0 IP:
92.* * * 最近学生和我的关系处于“高度敏感期”,因为他们要考试了。以前在国内常听人说欧美注重素质教育,考试是次要的,事实上我发现绝大多数英国学生对考试的态度没有那么洒脱,而且他们当中不少还是“视分如命”的家伙。尤其考试临近,老师的每一段评语都有可能被他们仔细揣摩,辨析是不是对考试方向的某种暗示。
比如有几个很优秀的学生合作小组研究项目,项目设计有板有眼,辅导过程中我顺口说了一句:“要是能用一些有新意的研究方法就更好了。”本来意在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没想到几个学生反而焦虑起来,因为他们直接想到的是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分数,后来几天给我写邮件追问:“老师是不是觉得我们的课题很无聊?”“是不是有我们不知道的新考核标准?”过度解析与推理让人啼笑皆非,我只得赶紧写了长长的邮件解释。当然,为了避免再度误读,这类邮件的措辞往往是要花上一番脑筋的。你看,事关考试,老师话说得小心,学生则信息吸纳得很仔细,确实高度敏感吧。
英国年轻人对成绩的重视源于很实际的考虑: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学位怎么能找到好工作呢?英国大学的毕业证书分4个等级:一类、二类I、二类II、三类,相近于优、良、中、及格。一多半的学生会以二类I以上的学位毕业,但水涨船高,最近听说,如果拿到了三类学位,有些英国年轻人面试的时候会宁可抹去自己“失败的”大学经历,替之以社会经验。总之,学位并不是未来的敲门砖,良好的学位成绩才是,这就难怪学生对分数异常计较。
最近几位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小论文分别独立给出“二类II”的分数,谁想这位学生抓住一长段评语末尾的那句“此文有几处拼写错误”,提出成绩复议。申诉理由是:她是读写困难症患者。虽然少有教授会因几个错字而降低分数,但因为有评语作为“证据”,她还是为自己争取到了复议的机会。学生对成绩“每分必争”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老师自然希望每个学生都拿到理想的成绩,但其实老师更担心的是学生由于过度紧张而发挥失常。比如上面提到的这个学生小组项目,考核形式为每个小组要上台进行15分钟的演示,并接受10分钟的提问。考试当天,我和另一个老师作为评委来到教室。我发现几个我班里的学生都很紧张,可当时我也没机会再安抚他们,我这个考官只得不停地向他们“暗送秋波”,用眼神给他们打气,示意他们做得很好。谁想我在台上轻轻点头助威,学生却在下面嘟着嘴摇头求救。真让人哭笑不得!还好,轮到他们上台时,都渐入佳境,很顺利地完成了演示并回答完提问。成绩并非即时公布,但我和另一位考官都在记分表上给出了优异的分数。从台上下来,虽然还不知道成绩,那几个学生都明显松了一口气,其实我也松了一口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