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W推荐] Indie扫盲之伍wtw(2007/5/15 20:28:52) 点击:
68213 回复:
0 IP:
61.* * * Experimental
人类对声音的探索从未间断。一种新乐器音色或新乐风的诞生,就表示人类在声音的实验上又进了一步,当然一定也会被保守人是讥为噪音。新的声音会包含两个面向,讨人喜欢的、不讨人喜欢的。NOISE一字语出希腊文,本身就具有新事物的意思,到了英文却变成令人不悦的声音…统称曰噪音。
实验音乐一词是经过古典音乐几百年的酝酿,在19世纪工业革命后才产生的名词。当音乐欣赏走向大众化时,音乐家之中也已经开始有人不安于调性的现状,于是从后浪漫派、印象派开始,便开始有些古典作曲家偏离了调性这条路。古典音乐家荀白克(奥1874~1951)与史特拉汶斯基(俄裔法籍1882~1971)更在1910年代建立了现代音乐的里程碑。不规则的节拍和排列迥别于以往的音程,还有各式各样的记谱方式,同时考验了演出者和指挥家的专业技巧,也在西方世界到处种下实验音乐的种子。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在文化艺术运动的进展中,实验、前卫音乐圈的先锋们不断蜕变,并像最早发明音乐的老祖先一样模仿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收音机和录音器材也纳入创作素材,最后产生一种「具象音乐」类型。这里又不得不提到几个名字:瓦雷士、约翰凯吉、谢纳奇斯、皮耶昂利、斯托克豪森、夏佛。他们是实验音乐电子化的先锋,在电子合成乐器还未发展成型时就已经先用盘带作曲(如改变速度或剪贴磁带),有了那些器材后更做出跟传统乐器完全不像的各种音响,或是结合器乐与电子音响,创造更庞大的声音。 到了50年代,世界上主要的电子音乐实验室,如美国的贝尔、德国的西德广播科隆(WDR Koeln)、日本的NHK电子音乐室,以及一些新音乐夏令营队,也就变成现代古典和实验音乐的温床。计算机的开发更是一大助力,略下不谈。 瓦雷士先以器乐模仿各种音响,后来加入更多电子音响;凯吉率先把大小异物塞进钢琴弦,以及留下名垂青史的沉默『四分33秒』;建筑师谢纳奇斯用电子噪音讲希腊神话(台湾的打击乐团常常公演他的作品);夏佛和昂利共同开启了录音带作曲的新方向,昂利更把60年代最尖端的电子音乐跟摇滚、芭蕾舞结合,『当代弥撒』成为实验音乐与迷幻摇滚的必听经典;斯托克豪森带着他的弟子们以及妻妾所生的儿女们,演出博大艰深的实验音乐;这些作曲家和文艺思潮的结合,也对流行音乐、爵士乐起了作用。 又要提到几个字眼:普普艺术、抽象表现主义、FLUXUS运动、极微主义艺术、艺术家安迪沃荷、非法利益乐团、失踪回来的披头四、诗人威廉布罗司、中国十年浩劫与西方左派学潮,以及爵士乐方面的桑若、西索泰勒、安东尼伯拉克斯顿等前驱人物。 台湾的实验音乐始于当年有钱留欧留美的文艺青年,作曲家许常惠留法回台后,于1960年创设「制乐小集」,当然在到处是田的台湾社会里是起不了作用的,所以他们受了挫折后,开始下乡进行民间采集,留下丰富文化资产。林二留美期间率先接触了计算机音乐,作品仍以调性为主,三十岁以上的读者应该有印象。计算机音乐透过陈扬的作品进入台湾通俗音乐。周文中曾是瓦雷士晚年的得意门生,温隆信也跟一堆第一线当代作曲家密切来往,还有很多本地作曲家的一些作品都很有实验精神,但是跟今天的主题关系不大。从这边开始要导向通俗音乐中的实验音乐范围。 前面扯了一大堆严肃作曲家、艺术流派运动,其实对于我们所接触得到的实验音乐来说,个个都是重要的影响元素。一派搞艺术、音乐的人,纷纷向披头四晚期的几张概念专辑、麦克欧菲尔德的『管钟』与平克佛洛伊得的『月之阴暗面』看齐。有些则试着把音乐作品加上更多异端、残酷写实或B级片的元素,后来影响了歌德、重金属等流派。 一派嬉痞专搞长时间即兴演奏,变成世界音乐的先行者。一派结合了大量电子乐器于迷幻摇滚之中,被称之为「德式泡菜摇滚」。一派不会弹奏乐器的人在高架桥下敲打破铜烂铁以讨论工业时代的社会问题,或歌颂军国主义,变成工业噪音。一派受到庞克的影响,变成毁灭性的吉他噪音;到了日本受到更多黄色书报电影的影响,变成所谓的日式噪音。一群升学压力当前的台湾青年学子,以噪音颠覆了吉他之夜,他们变成了浊水溪公社。 实验音乐圈内的交流由来已久,在网络频宽被少数专业人士操控之时,作品的邮寄交换和小型实验音乐会是主要的媒介。用表演、卖唱片赚到的钱所投资的新器材,也陆续成为表现的工具。现在网络实现了「地球村」的理想当年贵松松的电子音乐器材也变得容易得手(如下载或线上购买),作品和意念流通更形方便,实验音乐反而变得更加差不多,则是值得那些现在还在搞实验音乐的人好好思考的问题。